一碗福州其乐无穷
k8凯发官网福州山清水秀,人杰地灵。这里不仅有韵味无穷的闽都文化,还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多样美食。一杯茉莉花茶,一碗福州肉燕,给人留下的不仅是舌尖上的愉悦,更是永存心中的难忘回忆。
传统闽菜佛跳墙,原名福寿全。正宗的佛跳墙在开坛时带有甜味的浓郁荤香,别具风味,令人难忘,有“坛启荤香飘四邻,佛闻弃禅跳墙来”之说,故名“佛跳墙”。
佛跳墙由一代闽菜大师郑春发所创,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。100多年间,这道佳肴由福州传播至福建各地乃至我国浙江、广东、北京、台湾等地,成为长盛不衰的福建名菜。
传统佛跳墙的原材料涵盖多种美味:海参、鲍鱼、鱼翅、鱼唇、鹿筋、鸽蛋、花菇、羊肘、排骨、瑶柱、香菇……其制作方式也非常精繁考究,首先将几十种食材分别用煎、炒、炸等多种方法加工调制,然后分层码入一只大绍兴酒坛里,注入适量的上汤和老黄酒,使汤、酒、菜充分融合,再用荷叶密封坛口后盖严,放在火上加热。烹制时的用火也非常讲究,要选择木质实沉且不冒烟的白炭,先用旺火烧沸,再用微火慢煨五至六小时,才算大功告成。因香气浓郁、荤而不腻,佛跳墙深受食客喜爱。
福州鱼丸是用鳗鱼肉、马鲛鱼肉等剁成肉末,加番薯粉搅拌均匀,再包以猪瘦肉或虾等馅料而制成的丸状食物。由于选料精细,制作考究,皮薄均匀,色泽洁白晶亮,食之滑润清脆,汤汁荤香不腻,有特殊的海鲜风味,福州鱼丸因此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营养美食。
肉燕是福州的特色小吃,它虽然长得像馄饨,但与馄饨不同的是,肉燕的皮是用新鲜的猪后腿精肉槌制而成的。
肉燕始于浦城,盛于福州。起先,人们还只是吃燕皮,后来才根据个人的口味,将各种馅料裹入其中,由此诞生了肉燕,再加上熟鸭蛋,便又有了“太平燕”。福州人逢年过节、婚丧嫁娶、亲友聚别,必吃“太平燕”,即取其“太平”“平安”之寓意,故有“无燕不成宴,无燕不成年”之说。
正宗肉燕的制作工序有十几道。其中,擀燕皮就是在槌打成的肉泥上均匀地撒上上好的罗源番薯粉,经过拍、压、擀、碾、折、拂、扫、切等工序,制成薄纸状的肉燕皮。煮熟的肉燕洁白光滑,非常爽口。
鸡汤汆海蚌被誉为闽菜皇冠上的珍珠,此菜色白透明、质地脆嫩,味鲜清爽,富有营养。
闽菜重汤,请客布菜有着“喝汤重情”的风俗。鸡汤汆海蚌就是一道充分利用精心调出的高汤汆出的闽菜佳肴。海蚌是海中珍品,肉质脆嫩,色白透明,清凉滋阴,以福州市长乐区漳港所产的品质最佳。鸡汤氽海蚌就是选用漳港海蚌为主要原料,仅取用海蚌尖,汤氽而成。脆嫩鲜滑的蚌肉伴着醇香美味的鸡汤,二者相得益彰,令人心旷神怡。
近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在1936年所著的《饮食男女在福州》一文中即称此菜为色、香、味、形俱佳之神品。
肉松有着上百年的历史,福州人一般称其为“肉绒”。肉松因其色、香、味独特,且去除了水分,易于储存,深受福州人的喜爱。福州肉松鲜美可口,是福州的名特食品之一。清朝时,福州肉松曾被定为贡品。
猪肉变成肉松,需经历10余道工序,包括用刀剥离与剔除猪后腿精肉里面的筋膜,洗净后入锅煮,将煮熟的肉压碎,加调料后入炒锅翻炒,剔除小团块后再入炒锅翻炒,然后冷却包装等。
茉莉花茶是用鲜茉莉花和绿茶茶坯混合窨制(即薰制)而成的茶品种,它不同于一般的直接以花作为浸泡物的花草茶,而是窨制后将花剔除只保留茶。因此,成品茉莉花茶见茶不见花,茶中却有茉莉香。2022年,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。
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。史料显示,福州茉莉花茶在北宋已有雏形,南宋已有记载,明朝窨茶技艺逐渐成熟,清朝后期达到兴旺。茉莉花茶曾进贡、出口,广受喜爱。福州被辟为“五口通商”口岸之一后,一度成为世界最大的茶港,包括福州茉莉花茶在内的茶叶大量畅销海外,“走马仓前观走马,泛船浦内看番船”这句福州老谚语,就描述了福州仓山当时茶叶贸易的盛况。